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15 中国无战事,中国有军人牺牲。
第(2/3)页
五十一片雷区、九十五个雷场,几十万枚地雷等危险爆炸物。
因为年代久远,地雷的性能十分不稳定,很多都是一触即爆。
扫雷,那是用生命在工作,一不小心就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程俊辉所在的扫雷队负责的雷区全为山岳丛林地,不但自然环境复杂,而且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很多程俊辉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
为尽可能保护自己和战友们,他决心多研究山岳丛林扫雷作业的难点。
战友们仍旧记得,那些日子,程俊辉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不停地借资料、刻苦钻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教员请教。
白天的课程太多太繁重,时间紧张,没有时间复习。
到了晚上,他不睡觉,对着地雷模型反复研究揣摩。
躺在被窝里,他手上还反复分解地雷和引信。
探雷针讲究手感、力度、深浅、角度。
每三厘米扎一针,十平方米的地皮就要扎五千针以上,还要保持规定的手型,根据手感判断出埋在下面的究竟是铁片、塑料,还是陶瓷。
因为迷彩胶鞋的鞋头橡胶边与防步兵地雷的外壳塑模相像,为了培养自己使用探雷针的手感,程俊辉一有时间就拿着探雷针戳自己的胶鞋胶皮部分,两双胶鞋先后被戳出了大窟窿。
他,就是这么训练的。
雷场上,听音辨雷的能力非常关键。
程俊辉找来铁钉、石块、弹片等物品,委托别人埋在土中,自己拿着新型扫雷器反复试验探测,还叫战友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考验难度。
最终,他熟记了各种物体和地雷在不同条件下的音谱特征,练就了雷场“听风者”的本领。
严格的训练,激发了潜能,也带来专业的素养。
一次,教员模拟实战环境,给学员设计了一个反坦克雷下设拉发雷的诡计雷,程俊辉成为唯一没有被“炸死”的学员,赢得了赞许。
五月份,在扫雷队的准备训练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因原单位综合演习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dd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