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9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_老兵不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69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第(2/3)页

走来,你可以欣赏到美景,可你们又是否知道,这条路上,有多少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这留下血和汗?甚至是奉献了生命!”

  不是王亮矫情,一想到这里,泪如泉涌。

  因为有太多太多的烈士的英魂长眠在此。

  有太多太多英勇无畏的川藏汽车兵依然前进在路上。

  “百步之内有险情,十里之内埋忠骨。”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王亮下意识地说出了这两句话,由此,一段历史又被揭开。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整个西藏没有一公里的公路。

  在那个年代,西藏的所有的交通运输全都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

  一九五零年,解放军接到解放西藏的命令。

  最高指令:“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于是,第一条进藏公路开始修建。

  “川藏线是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现在是川藏公路、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川康公路建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成都通往当时的西康省省会雅安的省际公路。”

  “一九五零年开始修建雅安至拉萨的康藏公路,在西康撤省后两条路并称川藏公路。”王亮介绍道。

  那个年代,在平原上修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是在海拔高达六千米,地势起伏大的高原上。

  可以说,那比登天还要难。

  修路,是从徒手敲石头开始的。

  对于当年修路的事情,王亮记忆犹新。

  他参与过规划,也参与过图纸设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施工时间里他还一直在高原上帮忙。

  王亮介绍道:“当时修路的标准已经放到最低了,三层路面,一层石灰,一层黏土,一层石子,然后轧平后形成公路。”

  但是,摆在战士们面前的是十四座终年积雪的雪山。

  以及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恶劣自然环境。

  光是参与修路的第一期人员就达到了十余万。

  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各族民工。

  工具:钢钳、铁锤。

  都是一些最最原始的工具。

  这一干,就是整整四年。

  “我们又何尝不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dd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