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运河规划的落实_耕耘贞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四章 运河规划的落实

第(1/3)页

在高延寿成为安东都护府的安东校尉安后,整个大唐对高句丽讨伐也逐渐进入到收尾。

        首先就是高句丽的对大唐的抵触心思弱了很多。

        尤其当大唐开始放出,绝大多数的高句丽贵族都会被送到长安,只有少部分高句丽贵族会留下来时,这些高句丽贵族甚至没多少明显的抵抗意思,而是一个个开始主动的找门路,希望自己也能留下来。

        当然,对于高延寿这些人就更是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毕竟谁都知道高延寿肯定算是成功上岸了,是属于留在高句丽的一份子。

        这就说明大唐并不是想要把所有的高句丽人全部都弄到长安去,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延寿就是大唐的标杆,更是大唐展现的出来的诚意。

        但现在的他成为高句丽羡慕的标杆,那么将来就会成为离开者记恨的对象。

        对很多高句丽的士卒来说,也们也想继续的留在高句丽,也不想要去长安啊。

        人离乡贱这种事,高句丽人终归是明白的,他们很清楚自己继续在高句丽待着,那就是高句丽的土皇帝,不就是换了一个主人,给谁当狗不是当。

        现在给大唐当狗,那自己更威武了。

        而他们要得就是想办法留下来,除了李世民找不上,杜如晦,李世绩,李道宗……甚至就算是李泰也都被人找上来了。

        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找上李泰,李泰便先一步的带着亲信离开平壤城,去考察环境了。

        “魏王,虽然这雪已停了,但也不用亲自往这边跑一趟吧!”

        范越风不由紧了紧围巾,略带着几分坦然道,“不就是继续布置集村并寨的地点嘛,交给臣来也就是了!”

        “雪后初晴,出来看看而已!”李泰从容的挥挥手道,

        “接下来需要你来寻龙点穴,来布置这些集村并寨的地点。

        这些选址相互间要拉开一定的距离,但同时不能太远,需要有一定耕地,但又不能足以满足5000人的粮食需求。

        而且如果可以,最好给营地能寻找个合适的港口,能让他们以后建立船坞之用。”

        “魏王,既然所在的耕地不够5000人的粮食需求,那为什么还要建立五千人规模的营寨让百姓生存呢,让百姓的数量少一点不好吗?!”范越风不由感叹。

        “可仪,你这就不懂了!”王真儒感慨道,“百姓不能吃太饱的,吃太饱那就对干活没兴趣了。

        魏王设置这数目的耕田,就是为了让百姓不至于饿死,但想要活得好,那要么从事捕鱼业,要么去海边晒盐,或者给我做徭役。

        总之,单纯只种田是没出息的。”

        “不错哦,居然都懂得抢答了!”李泰听到了王真儒的话不由称赞道。

        “不过跟魏王您的时间久了,所以对需要干什么事有几分心得而已!”王真儒倒从容的笑了笑,脸上又略带着几分感慨,

        “而且等可仪把这地方堪舆完毕,接下来干活的,怕又是我啊!”

        “其实,交给淳风来干,也不是不行的!”李泰说着目光不由看向李淳风。

        “魏王,我可是在幽州待了十多年了,如今好不容易有机会调回长安,您可就放我一马!”

        李淳风看着李泰连忙摆摆手,表示这个饼自己可不吃啊!

        李泰看见李淳风的样子,无奈叹一口气道,“好吧,好吧!只能真儒你留下了!”

        “我留下来倒不要紧,毕竟不是在这边修路,就是回去修丝绸之路。”王真儒倒对李泰道,“但臣并不知道魏王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怕将来行动起来会有差池。”

        “简单的说是以一个百年计划,你要在这里耗上数年光阴,应该能完成第一步了!”李泰带着几分的唏嘘,对着王真儒说道。

        “……”王真儒看了看周围白茫茫的一片,略带着几分坦然道,“还请魏王直言。”

        “第一步,就是绕着整个渤海,从天津到大行城修建一条至少足以让八辆马车并排而行的海岸公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dd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