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1万比特币_穿梭在历史大事件中的将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6章 1万比特币

第(3/3)页

 从前有个托儿所(没错,就是托儿所),但是她不是一般的托儿所,因为她的“员工”是150对在美国国会山上班的人。

  事实上她根本就不是一个托儿所,准确的说是这些国会山工作人员互相照看孩子的一个合作组织(babysitting  co-op)。

  华盛顿特区总是有着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夫妇们也时不时想享受一下两人世界,所以保不齐哪一天某些家长们就要晚上外出,不能照顾自己的子女。

  一次两次还好,老是去麻烦别人照顾自己的子女也不太好。

  于是这些在美国政治中心工作的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在参加托儿合作组织的成员内部发行一种“保姆券”,每张券对应一小时的照看孩子的服务。外出的家长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顾后,必须支付保姆券,按对方照顾自己孩子的小时数支付相应的张数。

  保姆券一开始发行的数量是一定的,成员可以通过在空闲的夜晚帮别人照顾小孩来赚额外的保姆券,以备不时之需。

  ...........................

  这貌似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制度,但是实际上它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几乎陷入到崩溃的边缘。

  首先,有些当下空闲时间比较多的夫妇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努力为他人照顾小孩,多囤积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后能更灵活的利用时间。

  由于保姆券的数量一定,有人开始囤积就必然有人的券会减少。那些保姆券减少的人也开始慌了,生怕今后要外出,没人照看小孩,于是减少了外出的次数,也开始努力照看别人的小孩来赚富余的券。

  突然间,在没有新加入成员和没有新宝宝诞生的情况下,流通的券越来越少了,流通券减少的结果就是保姆服务也越来越少。

  如果把这个托儿合作看做一个经济体,保姆服务看做她的产出(GDP),这就是对衰退的经典定义。

  而衰退的原因就是出在经济体内的通货紧缩,即保姆券的数量不够。

  这不是瞎诌的一个故事,这是Sweeney夫妇(托儿合作的成员)1977年发表的题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Monetary  Theory  and  the  Great  Capitol  Hill  Baby  Sitting  Co-op  Crisis)》的经济学论文。

  记住这个小故事,不仅帮助庞理解了比特币,也帮助庞理解为什么美联储要量化宽松,还有央行扮演的“最终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的原因。

  ...................

  比特币一直被吹捧的防通胀的特性。

  比特币的总量估计会在2140年达到2100万的极限,货币供给会停止,跟故事中的保姆券一样总量不再增加。

  而任何有通缩特性的货币都会鼓励囤积(hoarding)行为的出现,大家都开始囤钱,钱就越值钱,产出的价格就相对下降,产出下降的结果就是工资和需求的下降,又导致产出价格的下降,这就是螺旋形通缩(deflation  spiral)。

  故事中的托儿所经济是一个限制了产出总量的经济,但是一个有通缩属性的货币还是hold不住,放在一个增长的经济的话问题只会更严重。

  如果真像某些狂热的投机者鼓吹的那样,成为“未来的货币”,“全球的货币”,全球经济的下场就和国会山托儿所一样。

  其次,再来看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特性。

  在故事中,为什么那些家长拼命的把保姆券攥在手里不花?

  因为他们都怕,怕有一天要用的时候却没有券花了。

  如果合作社的管理层在成员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借钱给他们,让他们以后再还上(附加利息)。家长们一定会减少手上持有的保姆券的数量。

  这时管理层扮演的就是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而在比特币的世界观中是不需要这样的一个角色的。

  所以说,庞觉得还是【经济学大师】克鲁格曼的观点最为中肯:

  “至少目前来说,买入比特币还是一笔好的投资。但是这并不说明这次实验成功了。我们建立一个货币制度的初衷不是使得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而是让交易变得便利,让整个经济体获益。而这些比特币都没能带给我们。”

  虽然比特币是个大泡沫。但是,现在这个泡沫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完全吹起来。

  而且,越是巨大的经济泡沫,就代表着越高的利润。
记住手机版网址:m.xddxs.net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