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七章 半山偶遇
第(2/3)页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相关,天命不可违,每个人只能站在时代命运的框架之下生活,所以不可强求。苏子瞻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哪怕饱经忧患,经历跌宕起伏他永远保持纯真性情,温和厚道的仁心。我想这样的苏子瞻在历史的长河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的,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品质。”
“说的好!”
众人回头,却见一个身穿灰色道袍,容颜俊秀的中年男子在旁鼓掌叫好。看见众人被自己惊扰,连忙道歉:“对不住,在下在此听了多时,这位小公子见识深得我心,仍不住脱口失声,打扰了各位了。”
“无妨,无妨。”姚先生见此人相貌不俗,也有结交之意,作揖道:“在下姚无辰,带着几位弟子由杭州到此游学,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在下杨邃庵,镇江府丹徒人士,也是闲散无事出来游玩。”他作揖还礼,他的声音有些尖细清冷,脸上无须,让人不禁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但他不但没有普通太监那种忸怩作态,反而有种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姚先生让几位弟子上前见礼时,杨邃庵对几个弟子都予以了褒奖,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对杜玉清最为器重,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话。
杨邃庵说:“杜五公子说的好,天命不可违,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总是相连的。我们只能做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至于我们个人是否成功,是劳而有功还是劳而无功只能交给老天来决定,我们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家兴,我们兴;国家亡,即使个人运势再好,又怎能逃得过倾覆之下无完卵的命运?很不幸,眼下国家正处于混乱时期,期待你们这些年轻人将来能够有一番作为啊。”
他的一席话说得几个年轻人热血沸腾。姚先生听他的口气和立意心里突然有所了悟,盛情邀请他一起吃饭,于是众人就在寺庙旁的素菜馆里简单地用了餐,席间姚先生和杨邃庵一见如故,虽然没有推杯换盏,却以茶代酒惺惺相惜。可惜的是他们明天都要离开金陵,于是互相留了地址相约以后会上面拜访。
告别时,杨邃庵特地对杜玉清说:“期待下次能见到杜五公子。”
范斯远有些不服气,刚才杨邃庵对他颇多批评,指责他性情急躁,没有容人之量,这些话对一个人的品行来说是很重的批评了。
姚先生怒其不争,指着他说:”爱之深方能责之切。你呀,没有理解他的苦心,他说你实乃反省他自己呢。“众人一惊,这是何道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众人摇头。
”此人应该是杨一清了。他字应宁,镇江府丹徒人。他少年时即被称为‘神童’,十四岁参加乡试,被推荐为翰林秀才;宪宗欣赏他的少年才俊,亲自命内阁选派先生教他,后中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dd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