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8 日韩半导体战争
第(2/3)页
1975年日本人以通产省为中心的“下世代电子计算机用VLSI研究开发计划”构想,设立了官民共同参与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研究开发政策委员会”。
第二,官产学三位一体,制定国家项目进行重点攻关。
1976年日本启动VLSI研究项目。1976年3月经通产省、大藏省等多次协商,日本政府启动了“DRAM制法革新”国家项目。
由日本政府出资320亿日元,日立、NEC、富士通、三菱、东芝五大公司联合筹资400亿日元。
总计投入720亿日元为基金,由日本电子综合研究所和计算机综合研究所牵头,设立国家性科研机构-VLSI技术研究所。
日本人官产学三位一体,协调发展,通力合作,齐心协力,针对高难度、高风险的研究项目,VLSI研究所组织多个实验室以会战的方式,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发挥良性竞争,各企业之间技术共享合作,共同提高DRAM量产成功率。
期间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商业专利,分别达到1210件和347件。
研发的主要成果包括各型号电子束曝光设备,采用紫外线、X射线、电子束的各型制版复印设备、干式蚀刻设备等,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这为美日半导体战争,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和科研基础。
第三,举国体制,突破产业链上下游,特别是半导体关键生产制造设备。70年代日本虽然可以生产DRAM内存芯片。
但是,最为关键的生产制程设备和原材料主要来自米国,为了补足短板,日本人组织800名技术人员进行重点攻关,共同研制高性能的国产化DRAM生产设备,不仅实现64K DRAM和256K DRAM的商用化,也实现1M DRAM商用化的关键生产制程设备。
在DRAM生产制程设备攻关体系中,日本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种举国体制的国家力量令人震惊。
这为后期美日半导体战争中,以集团军作战的方式在256K DRAM的决定性战斗中一举打垮米国50家半导体联盟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第一研究室,日立公司,负责电子束扫描设备与微缩投影紫外线曝光设备,室长:右高正俊。
第二研究室,富士通公司,负责研制可变尺寸矩形电子束扫描设备,室长:中村正。
第三研究室,东芝公司,负责EB扫描设备与制版复印设备,室长:武石喜幸。
第四研究室,电气综合研究所,对硅晶体材料进行研究,室长:饭隆。
第五研究室,三菱电机,开发制程技术与投影曝光设备,室长:奥泰二。
第六研究室,NEC公司,进行产品封装设计、测试和评估研究,室长:川路昭。
直到2010年之前,日本的半导体设备指数和米国费城半导体指数BB值,是评估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两个关键指标。
1978年日本人发明64k DRAM,其问世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时代的来临,硅片直径为100-125mm,芯片面积为26.6mm2,集成度为155000。主要技术为循环位线、折叠数据线。
1980年日本人发明256k DRAM,硅片直径为125-150mm,芯片面积为34.8mm2,集成度为555000,主要技术为三层多晶硅和冗余技术。
在推进DRAM产业化方面,日本政府为半导体企业提供高达16亿美金的巨额资金,包括税赋减免、低息贷款等资金扶持政策,帮助日本企业打造DRAM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并最终一举赢取第一次DRAM世界大战-美日半导体战争的胜利。
在科技红利之有效研发投入上,远远超过米国人,这才是日本人获胜的本质。
1980开始第一次全球半导体硅含量提升周期进入加速期,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米国,以苹果为代表的一批公司,推进了大型机、小型机向普通家庭的快速普及。
在一年时间内,米国家用电脑出货量从4.8万台,暴增到20万台,家庭电脑的高速增长,对存储器芯片产生了大量需求,日本人在DRAM核心技术的科技红利领先,这给日本DRAM厂商带来了抢占米国市场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xddxs.ne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